近期,美国实施的新一轮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贸易震荡,国际物流和海运行业受到严重冲击。大量货主暂停发货,美国进口商推迟或取消订单,货代公司停止订舱,致使物流链条中断。
数据显示,美国进口集装箱量在一周内从51.6万TEU骤降至16.9万TEU,跌幅达67%。亚洲至美西航线更是从14.8万TEU降至5.4万TEU。与此同时,宁波航运交易所运价指数持续下探,美西航线一周跌2.3%,美东航线跌0.5%。为遏制跌势,航运公司紧急削减30%跨太平洋航线运力,但效果有限。
中国运往美国的货量中,已有约40%因关税暂停出货,跨境电商发货量预计将骤降五成。为规避最高达125%的叠加关税,空运价格暴涨:洛杉矶至上海的预订价格已达2美元/公斤,临时订舱甚至超过5美元,部分东海岸航线高达11美元/公斤。
社交媒体上,众多外贸工厂相继宣布暂停美线订单。“最后一个美国客户也暂停发货了”“定制款也被叫停了”成为热议话题。不少卖家直言:政策频繁变化才是最大不确定性,远比税率更具杀伤力。
跨境业内人士指出,九成中国电商货物运往美国依靠海运,新规影响深远,预计空运业务将出现大幅萎缩。
面对美国市场的动荡,越来越多卖家开始寻求替代市场。欧洲成为首选目标。据调查,61%的中国卖家计划拓展欧洲市场,特别是英国和德国,分别获得12%的关注度。法国、意大利、波兰等地也因市场多样性受到青睐。
深圳卖家carry分享经验称,其公司以销售学习用品和3C产品为主,关税上涨使其在美售价提升30%,广告预算也削减40%。他认为“不能再将所有资源压在美国市场”,目前正转向欧洲、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地。他的两位同行甚至已决定完全退出美国市场。
尽管欧洲站入驻成本高、税务合规复杂,但相对竞争压力小、利润空间大。多位卖家表示,美国市场虽然体量大,但现在风险高;相比之下,欧洲虽然起量慢,但可通过多站点布局及“泛欧计划”提升稳定性。
不过,也有卖家提醒,欧洲市场VAT、高平台佣金及尾程配送费用加重了经营成本,利润被大幅压缩。但即使如此,许多人仍选择欧洲作为避险方向。一位卖家表示:“美国市场被搞乱了,欧洲汇率也涨,利润反而更香。”
总的来看,面对美国政策频繁调整与高关税压力,中国跨境卖家正加速转向更为稳定的欧洲市场,力求分散风险,寻求新的增长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