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urceHere

特朗普松口:或调整对华关税,美国卖家早已苦不堪言

曾多次强硬加税的特朗普,最近突然改口。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,不排除降低对华关税的可能性,因为持续施压恐将中美贸易推入僵局。

特朗普虽然语气软化,但用词仍十分模糊,表示“可能”调整关税,仅为释放信号。他并未真正放弃打压中国,仍在推动多国对中方贸易设限。

这番表态背后,是他所面临的巨大国内压力。从美联储主席到零售巨头,从州政府到经济学家,批评之声不断。加征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、市场萎缩和企业裁员,已使众多美企苦不堪言。

例如,加州已起诉联邦政府,州长称关税政策扰乱了供应链,增加了成本,对当地经济造成了巨额损失。高盛预测,关税对抗可能令美国GDP损失高达830亿美元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特朗普被迫松口,但政策走向仍不确定。

本土商家被“误伤”,成本激增难以为继

数据显示,亚马逊上约七成商品源自中国,美国本土卖家中有大部分需自行承担高昂关税。与采用“包税入境”等手段的部分海外卖家相比,本地卖家在规则、信用体系下更易受限。

加之水电、人工等成本本已偏高,许多美国本土卖家在竞争中持续失利。一些卖家如加州的达斯蒂,因新关税无法维持运营,仓库积压严重。

另一位卖家Casey的经历更具代表性。他去年营收达500万美元,却因新一轮加税被迫承担暴涨至近20万美元的进口税,可能因此裁员半数以上。

不仅是中小电商,像MGA这样的知名玩具品牌也承受巨压,为缩减成本,不得不推迟新品开发并计划涨价。15美元的娃娃可能涨至30美元,而这仅是开始。

美国本土的轻型帐篷制造商Tarptent甚至暂停了中国工厂运营,负责人直言“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”。随着不确定性加剧,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前景黯淡。

PYMNTS报告指出,近20%的小企业对未来五年失去信心,缺乏融资支持者中这一比例更高达13%。

特朗普的强硬关税政策,最终“误伤”了本国企业。即便政策转向,也难以立刻修复已被撕裂的商业生态。